部门概况

部门简介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 关工委  关工动态

剪纸为媒传非遗,匠心公益暖人心

发布时间11:2025-10-22 来源: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浏览:10


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退休教师,鲍尚贵与剪纸的缘分始于退休之后。年逾七旬的他重拾剪纸爱好,用一把剪刀在方寸红纸间勾勒大千世界,更将诗词意境融入剪纸创作,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。如今,他常年走进社区、街道义务授课,让剪纸这门非遗技艺在更多人心中扎根,用热爱与坚持书写着非遗传承的动人篇章。

迟暮逐梦,剪纸艺术绽芳华。年轻时的鲍尚贵工作繁忙,先后从事行政、无线电实验及图书馆管理工作,虽对剪纸心存兴趣,却始终未能深入探索。退休后的他随老伴赴上海带外孙,闲暇之余走进老年大学,在众多课程中,剪纸艺术让他一见倾心。最初学习剪纸,鲍尚贵面临不少挑战,一起上课的同学常因伤眼、伤手中途放弃,但他凭着“为喜爱的艺术付出多少都不算苦”的信念坚持了下来。课上,他认真跟随老师学习理论与实操;课下,他自费购买《剪纸技艺》《中国折叠剪纸艺术》等数十本专业书籍自学,看到心仪的剪纸图案就拍照揣摩,从网上下载优秀作品模仿练习。三年深耕,他的剪纸技艺日益精湛,逐渐形成独特风格,创作的作品题材广泛,十二金钗形神兼备、五十六民族各具风情,孔雀开屏、蝴蝶翩飞等图案更是栩栩如生,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常需三四个小时,他却乐在其中。

诗剪相融,守正创新续文脉。“七十年来风雨狂,沧桑历尽见朝阳。如今盛世谁能比,执政英明国防强。”这是鲍尚贵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为剪纸作品《祖国万岁》配的诗,而这样“一作一诗”的搭配,早已成为他的创作常态。工作时就爱写诗作文、发表过300余篇短文及200余首诗词的他,退休后将文学特长与剪纸技艺巧妙结合,让传统剪纸有了文字注解,更具生命力。他的创作没有固定模式,有时先完成剪纸作品,再根据画面意境构思诗词;有时先写下诗词,再围绕诗意设计剪纸图案。为了系统梳理创作成果,他将剪纸与配诗整理成册,编成《剪纸与诗》作品集,截至目前已更新至第十五册。此外,他还紧跟时代步伐,从新闻时事中汲取灵感,创作《火箭发射》展现科技进步、《雷锋精神》传递正能量、《科大校园》记录身边生活,累计完成近1500幅剪纸作品,每一幅都兼具艺术美感与思想深度。

公益授课,非遗传承显担当。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剪纸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鲍尚贵从上海回到合肥后,主动联系社会服务中心,走进街道、社区,开展义务剪纸教学活动,并编写《剪纸技法与写诗知识》《剪纸艺术技法》等教材,为教学提供专业支撑。考虑到老人与孩子的兴趣点、接受能力不同,鲍尚贵每次课前都会准备不同的教案。对孩子,他侧重从简单图案教起,注重培养他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;对老人,他以传统图案教学为主,兼顾娱乐性,避免老人产生畏难情绪。在他的课堂上,有退休老人、家庭主妇、小朋友,甚至还有外国留学生,无论学员是谁,他都手把手悉心指导。通过他的教学,许多人第一次接触剪纸就收获了成就感。在包河区望湖街道盛大社区开展的“非遗文化进社区 红色剪纸映初心”主题活动中,孩子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;在梅山路社区的公益剪纸课上,67岁的王翠英开心地表示,自己从未剪过纸,在鲍老师指导下3分钟就剪出了一只大螃蟹。

如今,年近80的鲍尚贵仍坚守在文化传承与公益教学的一线,他的无私奉献与文化传承精神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,事迹被中国社区报、安徽日报、安徽商报、安徽青年报、合肥晚报、安徽电视台、合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。他始终保持着对剪纸艺术的热爱与对公益事业的热忱,将“坚持剪纸配诗,传承非遗文化”作为生活目标,用匠心与行动,让剪纸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


上一篇:下一篇: